四十年前,在日本廣島市上空爆炸的原子彈,揭開了人類利用核能的帷幕。從那以后,有關核武器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止過。值得令人深思的是,在原子彈還未投向廣島的時候,參與研制原子彈的科學家們卻開展了一場反對使用原子彈的斗爭。
這場斗爭的發動者是當年敦促愛因斯坦給羅斯??偨y寫信呼吁研制原子彈的里奧·西拉德。一九四五年春,西拉德了解到對德戰爭即將結束,而納粹德國并沒有研制出原子彈的消息后,提出“繼續工作下去有什么意義?”這樣一個問題。西拉德的問題在原子彈研制者中引起普遍反應,以辛普遜為代表的一批青年科學家沖破軍方對他們施加的重重限制,熱烈地討論了原子能的政治、社會影響,甚至有人提出停止研制原子彈的提議。
西拉德把自己的想法寫成備忘錄,強調了戰后可能出現的軍備競賽。本來由愛因斯坦介紹,他想直接向羅斯??偨y陳述他的看法,但羅斯福的去世使他只能與即將上任的國務卿貝爾納斯面談。美國官方當時更多的是把原子彈當成戰后遏制蘇聯的政治工具,而沒有考慮其長遠的影響,因而使會談不歡而散,西拉德滿懷憂慮地返回芝加哥。
本來就十分關心原子彈的社會影響的芝加哥原子科學家們,聽說官方對原子彈的長期影響一無所知,更增加了對官方濫用原子彈的后果的擔心。在這種背景下,諾貝爾獎金獲得者J·弗朗克組織了一個“社會及政治影響委員會”。這個委員會成了反對對日使用原子彈活動的中心。經過反復醞釀,他們向陸軍部長提交了一份報告指出:不應該使用原子彈來攻打日本,而應在無人居住的島上向日本顯示原子彈的威力。這就是著名的弗朗克報告。
由于此報告遞上后沒有得到任何反響,加上西拉德對官方機構十分不放心,所以西拉德決定直接向杜魯門總統陳言。西拉德七月三日和十七日寫了兩份請愿書,在請愿書中強調了從道義的觀點也不應該使用原子彈來攻打日本。西拉德將第二份由六十多位科學家聯合署名的請愿書請人逐級轉交給杜魯門總統。
然而這些科學家的意見沒有被采納。一九四五年八月六日,美國轟炸機將第一顆原子彈投向了日本廣島,三天之后,又在長崎市投下了第二顆……盡管如此,弗朗克報告和西拉德請愿書在科學家中的傳播,導致戰后原子科學家紛紛走出象牙之塔,為反對核戰爭,為和平利用核能,為實現核和平而進行不懈的努力。
(本文發表于《中國青年報》1985年8月3日,總第25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