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目前,國家高新區數量已破百,基于地域主要分為三類,一是北京、上海、廣州等中心城市設立的高科技園區,包括中關村、張江高新區等;二是經濟發達地區的省會中心城市、沿海開放城市等由于城市創新發展、產業轉型升級而設立的高新區,包括廈門、寧波等地;三是老工業基地尋求經濟突破而設立的高新區,包括大慶、襄陽等地?;诮洕A、資源稟賦、文化意識、政策支撐等多方面差異,國家高新區主要呈現五種發展模式:
一是基于豐富的科教智力資源,強化科技成果轉化,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以北京中關村、武漢東湖為代表。園區依托本地高校、科研院所等豐富的科技資源,通過科技成果轉化衍生出一批高技術領域的創新型中小企業,在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和體制機制創新方面積累了成功經驗并為國內其他高新區做出了示范。踐行該發展模式一個重要的前提條件是本地擁有優質豐富的科教智力資源,比如中關村示范區共有以清華、北大為代表的高校41所,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所屬院所為代表的國家(市)科研院所200多所。豐富的科教智力資源一方面為園區提供了大量高層次人才;一方面通過大院大所的科技成果轉化衍生出一批創業企業。2010年中關村創辦科技型企業超過三千家,九成以上是中小微企業。該發展模式下園區輻射能力、創新示范效應、科技創新地位將逐漸彰顯,中關村到2020年將發展成為有影響力的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
二是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吸引跨國公司入駐,形成企業空間集聚,加速產業集群形成,以上海張江高新區為代表。園區緊抓全球產業轉移以及服務資源轉移的機遇,依托本地堅實的經濟基礎和廣闊的發展腹地為入園企業提供優惠政策,吸引高新技術企業特別是著名跨國公司入駐,并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鼓勵園區創業,以跨國公司和本地創業企業促進產業集群式發展。張江高新區積極承接21世紀集成電路、生物醫藥、軟件等產業全球性轉移,引進了一批來自歐美地區的跨國公司,通過大企業集團的輻射帶動力引領園區發展。同時,張江高新區集聚了一批全國優質科教資源,搭建了服務創業者的若干創新平臺,助推創新型企業成長。該發展模式下園區將借助跨國大公司鏈接全球人才、資本、技術等高端資源,融入全球創新鏈條,朝國際化、全球化發展,張江高新區到2020年將基本建成世界一流高新區,成為代表中國參與國際高新技術產業競爭的特色品牌。
三是區域創業文化氛圍濃郁,高科技領域內創業企業支撐園區高新技術產業的領先發展,以深圳高新區為代表。園區營造濃郁創業氛圍和良好環境,吸引并支持科技人員、外來移民創辦科技領先型企業,企業以技術領先優勢逐漸成為全國乃至全球領先型科技企業,帶動園區高科技產業發展。深圳作為移民城市創業文化突出,高新區營造產業生態、人文生態、環境生態三態合一的綜合環境,倡導“敢于冒險、勇于創新、寬容失敗、追求成功、開放包容、崇尚競爭、富有激情、力戒浮躁”的創新文化,培育了一批以科技人員、外來移民為創業主體的、擁有技術領先優勢的中小型創業企業,華為、中興等正是由創業型企業逐漸成長為以技術領先優勢取得行業話語權的國際性企業。該發展模式下園區創新創業文化特色突出、創業環境優良,逐漸成為創業企業的搖籃、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區,深圳高新區旨在成為“創業的沃土、成功的家園”,力爭成為全球高技術產業重要增長極。
四是承接臺港日韓等地區制造業轉移,迅速做大園區經濟體量,以蘇州、無錫等地高新區為代表。經濟發達地區的園區抓住全球制造業轉移的機遇,尤其是主動承接臺、港、日、韓等地區制造業產業轉移,以土地、稅收等優惠政策和勞動力、區位交通等優勢吸引國際大型制造企業建設生產基地,同時引導本地充裕的民間資本投向為大型制造企業配套的民營企業,以粗放式增長實現園區崛起。蘇州高新區踐行以外向型經濟為特征的蘇南模式,吸引了華碩科技等一批臺資、日資制造類企業迅速實現經濟規模擴張。隨著創新全球化的深入,該模式下園區逐漸從制造向研發、設計等產業鏈前端轉移,通過引進大院大所強化科技成果轉化,鼓勵創業孵化,逐漸從傳統經濟向知識經濟、新經濟模式轉變。2006年后無錫高新區以530計劃集聚創新創意創業領軍型人才,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開放聯合的創新體系,布局物聯網等新興產業,力爭成為中國新經濟的中心之一。
五是依靠招商引資、退城進園等方式推行外來植入式發展,以中西部省會中心城市、二三線城市高新區為代表。偏遠地區經濟較為落后,開放意識不強,資源吸附力較弱,本地高新區主要承接國內沿海地區制造業轉移以及部分國際產業轉移,通過招商引資、退城進園等方式集聚一批以傳統制造業為主的項目。該模式下園區涉及產業領域較為綜合,項目科技含量偏低,企業類型主要以國有企業、中小型制造類民營企業為主,園區創新資源匱乏、科技創業型企業較少。地處三線城市的濟寧高新區通過招商引資引進小松山推等一批制造類企業,產業領域涵蓋工程機械、紡織服裝、生物化工、汽車及零部件等,企業生產加工特征明顯。該模式過于依賴招商引資對產業的支撐,本地自主創新能力較弱,部分園區正逐漸轉向招商引資和自主創新雙輪驅動,注重通過科教資源提升產業層級,培養內生發展動力,真正實現國家級高新區“四位一體”的功能定位。
新時期的新變化
國家高新區歷經了兩個發展期,第一個時期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即“一次創業”,以兩免三減半等政策和土地優惠為特征。第二個時期是本世紀前十年,即“二次創業”,以內涵增長為主要特征,旨在實現五個轉變,即由主要依靠土地、資金等要素驅動向主要依靠技術創新驅動轉變;由依靠優惠政策、招商引資向優化創新創業環境、培育內生發展動力轉變;推動產業發展由大而全、小而全向集中優勢發展特色產業、主導產業轉變;由注重硬環境建設向注重優化配置科技資源和提供優質服務的軟環境轉變;由面向國內市場為主向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大力開拓國際市場轉變。“二次創業”中后期,國家高新區發展模式開始在堅持內涵增長、實現五個轉變中呈現出一系列新變化:
第一個變化是原有發展模式的優化提升,部分園區開始轉型發展,依靠創業發展新興產業,以無錫高新區為代表。2006年后無錫高新區推進轉型發展,從戰略定位看,由單純的工業園區向綜合性、多功能科技新城轉變。從發展路徑看,逐漸擺脫以大企業、大項目發展產業的路徑依賴,更加注重以創業企業發展新興產業。從產業形態看,由制造業向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并舉轉變,更加注重布局新興產業。從企業類型看,不再以跨國大企業集團為主,創業型科技中小企業數量漸增。無錫高新區基于對全球產業趨勢的判斷,引進了施正榮等一批創業人才和創業團隊,強化科技創新資源引進和平臺搭建,推行金融創新,逐漸實現人才+科技+金融的有效融合,搶占了物聯網、太陽能等新興產業發展的先機。
第二個變化是呈現了新發展模式,部分園區探索彰顯本地特色的發展之路,以東莞松山湖高新區為代表。松山湖高新區在成立之初定位很高,旨在以高新區的科技創新引領東莞全市產業轉型升級。圍繞本地產業轉型創新需求,針對性地引進科技創新資源,搭建東莞華中科技大學制造研究院等11個高水平創新平臺,通過高端要素資源的集聚為區域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技術、人才、信息服務。松山湖模式的核心在于引進創新資源服務大區域產業轉型升級,獨特性在于高起點規劃、崇尚創新并注重功能、形態與產業的融合發展。松山湖下一步將沿襲中關村的發展路徑,研發服務、信息服務等高端服務業將是主導,總部經濟等新興業態將蓬勃興起,逐漸朝總部型、服務型、研發型園區發展。
第三個變化是高新區資源更加聚焦,園區專業化、特色化發展特征明顯,以大連高新區為代表。國家創新型特色園區的創建旨在引導園區在發展定位、產業選擇、發展模式和發展路徑上特色鮮明,鼓勵園區進行資源聚焦,彰顯本地產業特色,打造園區品牌。特色園區更加強調產業集群式發展,將土地、資金、人才等各方面資源聚焦于1-2個產業,引導園區產業從綜合向專業轉變,傾全區之力打造特色產業品牌。大連高新區將資源聚焦于軟件與服務外包產業,旨在成為大連建設全球軟件和服務外包新領軍城市的先鋒,成為軟件和服務外包“中國第一,世界第一”的主力。保定高新區聚焦光伏新能源產業力爭打造“中國電谷”;包頭稀土國家高新區聚焦稀土功能新材料和應用產品力爭打造“稀土之城”。
國家高新區第一個十年以布局為主,第二個十年更多體現五個轉變。從目前國家高新區總體發展現狀來看,存在著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培育不夠、產業國際競爭力不強、資源能源消耗較大等問題。未來高新區面臨全新的發展環境,經濟全球化、創新全球化深入發展,科技創新孕育新的重大突破,新一輪產業革命蓄勢待發。在此大背景下,高新區應積極響應國家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走適合自身的科學發展道路,在節約資源能源、機制體制建設、擺脫原發展路徑依賴、優化園區環境等方面進行深層次的探索。因此,進一步提升園區科學發展水平、創新園區發展模式、轉變園區經濟發展方式將是未來高新區新一輪發展的核心任務和關鍵命題,強化自主創新、布局新興產業、建設生態園區等將是新一輪發展的工作重點,探索具有時代特征、區域特色的科學發展、和諧發展模式將是新一輪發展的戰略目標。
——本文已發表于搜狐焦點產業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