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1日,新華社北京分社記者陽娜、蓋博銘到長城所就“未來產業”課題對我進行了采訪。兩位記者提及,2020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出未來產業的重要性,并提出要抓緊布局。在訪談期間,我們談到了疫情,談到了中美關系對中國發展未來產業的影響,我發表了四個方面的看法:第一,疫情促進未來產業更早到來;第二,怎么理解當下的中美摩擦;第三,發展未來產業的挑戰主要來自內部;第四,發展未來產業的三點建議。
1.疫情促進未來產業更早到來
所謂“未來產業”,這里的未來指多久以后?不是百年以后、千年以后的未來,而是現在很多人在創業的時候就想改變世界,這就是創造未來,是我們觸手可及的未來。比如人們坐車去上班,遇到堵車,就會想象最好我的車能飛起來,這樣就不會被堵住了。這就是對未來的一個設想。因此未來產業就是更多的顛覆式創新、更多的全新的生活。
疫情之后,世界加速進入新經濟發展階段,中國在新經濟方面走在世界的前頭。長城所正在準備一個數字抗疫方面的研究報告,在抗疫期間中國有四大萬億級的主賽道,即電商、物流、社交、支付,發揮了重大作用,使得中國的老百姓在居家隔離期間能夠比較容易地維持正常生活。我認為這是中國抗疫取得成功的最大關鍵。
到目前為止,數字行業可能還有很多故事,出現了很多場景,比如無人支付。長城所在2018年發表過《中國十大改變世界的場景》?,F在看來,很多都在這次疫情中加快了發展步伐,如無人支付、無人汽車等。這些場景是中國抗疫取得成功的最大關鍵。中國的企業家、創業者都在不停地探索各種各樣的新生事物和以前沒有的場景??梢哉f,中國的未來產業一直蓬勃發展、方興未艾,而疫情進一步促進了新場景的擴大應用,很多未來產業得以加速發展。長城所今年準備要發幾個報告,包括數字抗疫的報告、場景的報告、新賽道的報告。新賽道和場景創新的報告實際上就是關于未來產業的報告。
2.怎么理解當下的中美摩擦
現在大家對中美關系顯得太緊張,也提出不少對策。我認為,現在很多的對策都有問題,而做出正確對策的關鍵在于要正確理解當前的中美摩擦和中美關系,具體涉及到三個方面:
第一,怎么看待美國當前的反應。中國現在進入了疫情的后期,而美國還處在疫情之中。我認為美國現在很多反應都是病態反應,就是在病情最緊張的時候做出的一些反應,而不是正常時期的反應。目前來看,有兩個因素讓他們反應過激:一個是疫情緊張,另一個是大選綜合癥。對此,中國應該更從容地應對。既然中國是一個大國,我們對未來就要有信心,我們就沒有必要你給我弄一手,我就一定要還你一手,因為他是病人。特朗普說話時顯得什么都不在乎,但實際上他內心是焦慮的。在這個時候,在中美博弈這個問題上,我們更應該像一個康復的病人對待一個很嚴重的病人一樣,從容以待,多些同情和包容心。
第二,怎么理解目前的科技戰。有人說美國打壓中國,他們能夠把軟件基礎和底層架構給封了,為此中國就要去發明新的,就要重新做軟件了。我覺得事實上不可能這樣。就好像中國當時有了火藥,被歐洲學去了,我們能再把火藥收回來嗎?收不回來了。再如中國現在用了阿拉伯數字,如果阿拉伯人和我們鬧翻了,說阿拉伯數字不讓用了,他們能做到嗎?做不到。
我們應該更全面理解人類的科研成果??蒲谐晒謳追N:第一種是應該由全人類共享的,這種必然是國際化的,比如互聯網;第二種是還需要有專利保護的,可通過商業手段實現擴散,也可以構筑商業性壁壘;第三種是國防和軍事方面的,必然有很高的政治壁壘。所謂“卡脖子”的工程,目前主要涉及到后兩種,即專利和國防的領域。但對于專利和國防的科研成果,并不是一定能形成壟斷性壁壘,而是可以通過不同的技術路線和路徑去實現,比如原子彈技術。如果一味盯著“卡脖子”的工程,我們就很容易陷入單一技術路徑的狹隘境地,甚至可能會上當。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從前蘇聯和美國的冷戰,因為針鋒相對、大搞軍備競賽,而且蘇聯僅僅依賴政府投入卻難以見效,最后被美國拖垮了。
第三,怎么看待中美之間的科技競爭。中國搞未來產業并不是專門為了解決“卡脖子”的工程,而是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即當前中國在科技創新的很多領域已經進入無人之境、中國的新經濟已經走向全球領先,如何發展未來產業是關系到中國如何實現大國崛起的問題。目前不管是在具有共享性的科研領域,還是在專利性的專門領域,我們都應該按照原計劃加強自主創新,該做的還是要做,而不應該表現脆弱。比如我們現在做的新型研發機構、科學城,都是在為原創產業打基礎。中國做原創、發展未來產業的目的不是打美國,也不是為了對抗,而是發展自己,是為了人類未來做探索,為了人類生活得更好。所謂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在科學技術領域,我們還是需要期待未來中國能和西方國家有更好地合作,不是我防著你、你防著我,大家都像小人一樣。人類的未來來自人的內心,只要我們內心保持開放、大度、寬容,我們就能走向遠方,迎接未來,取得更好的成果。因此,中美關系應該向前看。未來的中美關系確實回不到從前了,但這并不妨礙我們向前看,主動設計和推動形成新時期的新型中美關系。隨著美國疫情的結束,隨著中國的各方面的改革和進步,中美關系還有機會迎來美好的時刻。
3.發展未來產業的挑戰主要來自內部
發展未來產業就是要把握未來,同時要學會處理風險。中國是從工業經濟發展過來的,某種意義上,我們很會學習、擅長模仿創新,但在引領發展方面缺少經驗,面對未來產業的風險,我們的處理能力很低。
中國人很聰明,也很能創新,再加上和國際上一直有聯系,創新會源源不斷。因此,發展未來產業的風險可能并不在于創新能力的問題,也不在于美國人的反對和打壓,而在于我們內部,包括兩個方面:
一是對新生事物、新規律、新趨勢的感知洞見能力。未來產業中有很多創新的事,剛出現的時候的確會顯得有些異樣,在觀念、文化上使人難以接受。這就導致很多創新有可能由于政府部門的認識局限而被管死、錯判。中國已經出現了這個問題,在某些地方新經濟蓬勃發展,卻被當作反面的例子來打壓。美國現在打壓華為,打壓抖音,恰恰由于他的打壓,這兩個企業成了世界頂尖的領軍企業。除了抖音,微信和快手也應該列入領軍企業行業。微信、抖音、快手不僅是中國的領軍企業,還是全世界新經濟的頭部企業。
二是對未來產業新打法新治理的制度創新能力。未來產業會有更多的創新,需要我們有寬容的胸懷容納之,更需要我們擺脫對過去發展模式的路徑依賴,用更大的氣魄進行制度創新。我覺得發展未來產業的最大風險還是中國現行的經濟管理體制?,F在提出來的“審慎監管”,還有“新治理”,這兩個事都沒有破題。我認為在中國,將來出現的問題很多會來自這兩個方面。在審慎監管方面,當前政策支不支持直接決定了未來產業的發展。比如在醫療領域,將來會出現很多對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能夠解決很多大問題,比如看片、診斷,但是現在醫療方面的準入政策還是非常嚴格。在治理方面,中國應該更開放,比如社會智庫應該參與到更多的新型治理中去,再比如在創新的生態中搞新物種,僅僅提出來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有社會智庫參與新制度的實施,才能更好地培育新物種。
三是對未來產業要避免不計成本的投入而導致風險。未來產業和前沿科技產業是自下而上的、風險試錯的,而不是自上而下的規劃。目前各級政府為了解決“卡脖子”問題,拿出很多納稅人的資金投入研發一些具體的研發項目和機構,這種不計成本的投入實際上就是直接干預市場,是一種改革的倒退,會給經濟發展帶來很大的風險。
4.發展未來產業的三點建議
對于如何發展未來產業,我提了三點建議:
第一,進行有關未來研究的前瞻布局和思想大討論。發改委、科技部,尤其是中國科協,應該重視對未來和未來產業的研究,要鼓勵未來研究機構發聲和發布各種未來報告。中國和美國的最大差距是未來研究不足,美國在好幾個地方,如紐約、波士頓、硅谷,都不斷有研究未來的報告出現,引領著全球的科技與經濟發展。中國對未來的研究和關注相對少,中國發布的都是產業報告,都是現實的,雖然也很有用,但是缺乏未來感、缺乏引領性。某種意義上說,研究和發展未來產業就是大國的使命和擔當,我們要去探索未來的人類、國家、產業該怎么走,為此就要有大量的未來研究,甚至科幻片都應該包括在這個體系內。未來產業的發展需要營造出一個氛圍和一種文化,使對未來的探索成為多數人的共識。我希望每年在北京和深圳的高技術產業博覽會上,都要搞未來大會,要讓未來學家走上前臺。
第二,進行支持跨界的制度創新,建立新經濟制度。做未來的事就必須打破現在的規矩,進行跨界,激發新生事物的涌現。未來產業不是政府決定支持哪個產業、哪個產業就出現了。它需要的是政策更具包容性和制度創新的超前性,需要進行新經濟制度的探索和實驗。切忌變成一種“為未來產業而未來產業”的行政任務。
第三,通過未來產業引領新經濟的全面崛起。這次疫情可以說是千年之變,當年歐洲黑死病之后就是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工業革命等。新冠疫情之后人類肯定能過上比現在好得多的生活。新經濟領域會出現很多新生事物,新事物都是要靠探索未來去實現。疫后,未來產業會是一個很強大的驅動器,驅動社會往前走。所以說,疫后數字經濟、未來產業應作為新經濟的兩個重點被提到議程上來,甚至全國都應該來討論未來產業應該干什么、怎么干,讓更多的創新創業高地涌現出更多的未來產業。